題主的問題是: 為什麽現在逛博物館這麽流行?
這個問題太容易了,因為我們中國人的精神需求,越來越豐富多樣了。博物館作為展示歷史、藝術、科學等多元文化的重要場所,自然成為滿足人們探求文化知識、豐富精神生活的首選。
而且,絕大多數博物館都是免費開放的。
吸引我進來回答問題,是題主在問題說明裏提出的第二個問題: 你去過最驚艷的博物館是哪一個?
驚艷的博物館有很多,我都愛。一次只能愛一個的話,我今天就說說這一個:
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
你寫過信嗎?我是說,寫在紙上,裝進信封的那種信。
寫過的話最近一次是什麽時候?還記得是寫給誰的嗎?她,或者他,有沒有給你回信?你在等待回信的日子裏,是不是特別期盼?
當你拆開別人給你的來信,心裏有沒有一點激動,不知道裏面裝的,是不是你渴望的訊息……
走出濟南火車站,沿著「車站街」向南不遠就是經一路,在路口向西看,有一幢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建築。濟南經一路91號, 「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」 。
這是目前中國唯一的書信文化主題博物館。
先說這座建築,這是北洋大臣 周馥 奏請滿清政府 設定 , 並由 濟南府 出資建設, 於光緒三十年(1904年)建成並投入營運的 山東電報大樓 。
說起來,是古老的通訊行業,第一次引進了電子技術,產生了「電報」這種在當時最快捷的通訊方式,才有了這座建築。這是「洋務運動」的成果,也是濟南自開商埠的成果之一。
民國時期,這裏是「中華民國濟南府電報收發局」,老一輩的濟南人都叫它「老電報大樓」。
2016年,這座古老的建築經過修繕,掛上了 「華夏書信文化博物館」 的匾額。另一塊牌匾上寫的是: 「老濟南文化主題郵局」 。就是說,它還在營業,你可以在這裏寫信,寄給你希望收到信的那個人。
這座建築屬於 濟南老火車站建築群 為數不多的幸存者,120多年來,經歷了無數槍林彈雨,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,火車站周圍都曾發生過激烈的槍戰。
看看外墻上的彈孔吧。
裏面都有些什麽展品呢?
說實話,我當時走進去就被深深吸引了。沒想到展品這麽豐富,還有這麽多「玩法」。
當然,王羲之和蘇軾、黃庭堅等古人寫的信,不可能都是真跡,多數只是高仿,有一些也是古人的高仿之作。
沒有歷史真跡嗎?當然有,在二樓。
一樓還有一些關於書信文化的歷史、知識介紹。
到二樓,看到的近代和現代書信,可都是真跡了。
還有很多近現代名人的親筆書信。從他們的字裏行間裏,感覺 即使時光流轉,依然「見字如面」!
還記得路邊的綠色郵筒嗎?還有騎著青島「大金鹿」自由車的送信人……
在這家博物館裏,有很多體驗式「玩法」。
首先,這裏是集郵愛好者的天堂,中外郵票、郵品,應有盡有。
你還可以在這裏親身體驗,如何拓印、蓋章……各種印章、郵戳,有上百種,蓋好了章真的可以帶走。據說有11個章是免費給蓋的。
我說得仔細,也只是很少的一部份,想來看看就來吧。
開放時間:每周二至周日,周一閉館。9:00-17:00(16:30停止入場)
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,也不需要預約。對外地人很友好,就在火車站旁邊。
你還可以在這裏小坐,看一看「有料」的報紙,喝一杯「有料」的咖啡……
選一選信封、信箋或者明信片吧,想好給誰寫信了嗎?
「雲中誰寄錦書來……」這句好熟!
紅藕香殘玉簟秋。輕解羅裳,獨上蘭舟。雲中誰寄錦書來,雁字回時,月滿西樓。
花自飄零水自流。一種相思,兩處閑愁。
此情無計可消除,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。
——李清照【一剪梅 · 紅藕香殘玉簟秋】
怎麽?看完這首詞,還沒想好要給誰寫信嗎?
@知乎人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