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華文問答 > 娛樂

導演選角到底看流量還是看演技?

2020-04-23娛樂

從一開始問題就錯了,電影選的是票房號召力,而不是流量。

這裏有個不成立等式就「流量≠票房號召力」,但是奇怪的是粉絲群體和只要票房貢獻全體年齡高度吻合,那就是18到28周歲的年輕人,但是粉絲數量再高對於票房號召力就是沒有多大轉化率。

在全世界來說,電影明星本身就是一件高級定位的文化商品。

比如亞當.桑德勒當年的給自己的定位,就是溫情喜劇男主,所以亞當桑德勒那個時期接片都是溫情治愈喜劇,從【婚禮歌手】到【我盛大的同誌婚禮】都是這類喜劇,他接片時基本都是這個方向,當同年沒有類似電影劇本計畫,自己公司就會策劃相似計畫。

威爾史密斯也是,他在黑衣人後專攻科幻類爆米花電影,在他稱霸科幻類電影時,他就是這類電影不二人選,大把的劇本等待他挑選,而他本人也側重這個方向,他把自己打造成了這個方向第一品牌,每部電影都是過億的保證。直到自己在此類片中號召力下降後,開始轉型其他型別,尋找新方向。

在好萊塢每個票房影星,都會營造自己的電影定位,然後在這個定位內,把自己打造成同類電影號召力最強。

可是國內影星,目前沒有幾個人刻意打造自己的電影形象定位,目前定位最強的是葛優,但是已過黃金期,但是京式喜劇定位就是葛優,而葛優定位是與馮小剛合作中無意打造而成。

其他男影星沒有幾個人打造過自己定位,包括曾經票房號召力之王黃渤,並沒有明確的電影定位,而是靠自身審片能力來挑選劇本。

吳京雖然專攻動作片,但是目前來看,他的動作片定位依舊不明顯,號召力仍不確定。

在市場成熟的好萊塢,年輕流量偶像,一般都是商業大片的配菜,主角一般是票房明星,配角是流量明星。

好萊塢用無數電影告訴大家,流量明星不靠譜,當年小甜甜布蘭妮最火的時候,出演了幾部青春片,電影直接撲街,每一部都沒有粉絲買單。

李奧納多演完鐵達尼號,經歷好幾年的票房毒藥階段,後來改變電影定位才成為票房巨星。

前年活的不行的黴黴,影視之旅也不順暢,粉絲們對於偶像電影的票房貢獻,基本集中在青春愛情電影。非此類電影,偶像們必須是配角,否則等待投資商們的將是一場噩夢。

可是投資人們,制片人們有一個死結,因為在全世界無論哪個國家,票房號召力巨星都是被壟斷的資源,基本都被大公司們死死按住,一般小公司沒有資源輕易得不到巨星們出演。

制片人需要錢來搭起計畫,而中國票房巨星更是少之又少,姜文、葛優、黃渤、這些人片約已經約到了幾年後。一般制片人根本沒有有力資源說服投資人。

流量明星來了,巨大的流量效應,讓不懂的投資人以為流量等於票房號召力,其實兩者轉化關系極差。於是目前中國市場,流量明星充當了制片人們的簽約利器。

早在【上海堡壘】之前,大數據已經顯示流量明星已經是電影票房拖累,但是沒有人告訴投資人這些。

所以大量電影的投資都是被那個流量明星吸引來的,所以當市場用血淋淋的事實教育了之後,行業內還是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。